2025年新加坡移民政策迎来精准筛选时代,高端人才通道全面升级,基础劳工政策适度放宽,形成双轨制人才战略。
一、2025年新加坡签证政策大变局
根据新加坡人力部(MOM)最新公告,以下核心变化将直接影响你的移民路径:
1.工作准证:薪资门槛分化,行业偏好凸显
EP(就业准证):金融行业月薪门槛从5500新元跃升至6200新元(约3.47万人民币),其他行业从5000新元涨至5500新元(约3.08万人民币)。45岁以上申请者需额外证明薪资竞争力,例如金融行业需达9541新元(约5.35万人民币)。
SP(特殊准证):2025年9月起,金融业SP月薪要求从3650新元提至3800新元(约2.13万人民币),其他行业从3150新元涨至3300新元(约1.85万人民币)。外籍劳工税同步上调至650新元/月,服务业配额压缩至10%。
WP(工作准证):首次对非传统客工开放,2025年6月起允许聘用不丹、柬埔寨、老挝的制造业和建筑业熟练工人,9月将厨师、重型车辆司机等纳入清单。同时取消最长雇佣期限制,WP持有者可工作至63岁。
2.科技专才签证(Tech.Pass):薪资天花板突破,行业聚焦前沿
2025年Tech.Pass月薪门槛从1.8万新元提高至2万新元(约11.2万人民币),覆盖领域从传统IT扩展至人工智能伦理、碳中和技术、医疗数据分析等战略行业。首次获批有效期2年,续签需证明对本地科技生态的贡献,例如创办企业、培养本地人才等。
3.投资移民(GIP):金额加码,领域锁定创新
尽管2025年GIP细则尚未完全公布,但内部消息显示投资门槛将从250万新元提高至300万新元(约1680万人民币),且需投向半导体、生物医药、绿色能源等政府重点扶持领域。申请人需承诺创造至少5个本地就业岗位,并通过经济贡献+社会融入双重评估。
二、入境通关全流程
2025年新加坡进一步优化入境体验,全流程数字化+生物识别技术将通关时间压缩至5分钟以内。以下是关键步骤:
1.电子入境卡(SGAC):72小时前完成申报
申报内容:需填写个人信息、航班号、住宿地址(精确到门牌号)、14天内旅行史(含转机)、健康状况(是否发热、咳嗽)及携带物品(现金超2万新元需申报)。
提交方式:通过ICA官网或MyICAAPP提交,生成带二维码的确认信。建议打印备用,部分陆路口岸仍需纸质文件。
特殊人群:60岁以上旅客需额外上传半年内抗体检测报告,癌症患者需提供免疫功能评估证明。
2.生物识别通关:告别人工审核
樟宜机场及陆路口岸全面启用面部+虹膜扫描系统,持台湾、香港护照者可直接使用自动通道。6岁以下儿童需通过人工通道,需提前准备出生证明。
3.海关检查:违禁品零容忍,免税额度明确
禁运物品:口香糖(医疗用途除外)、电子烟、肉制品(含牛肉干)、盗版商品等,违者最高罚款1万新元或监禁。
免税额度:18岁以上旅客可携带1公升烈酒+1公升葡萄酒,或2公升啤酒。从马来西亚入境者需满足48小时境外停留要求。
三、三代移民的新加坡方案
2025年新加坡推出家庭扎根计划,一人获批,全家同行的政策优势进一步放大:
1.家属准证(DP):覆盖配偶、子女及父母
申请条件:EP/SP持有者月薪需达6000新元(约3.36万人民币),可为配偶、21岁以下未婚子女申请DP。父母需月薪1.2万新元(约6.72万人民币)方可申请长期探访准证(LTVP)。
子女教育:DP子女可优先入读政府学校,参与华侨生联考,低分冲刺中国985高校。12岁以下儿童需提交新加坡卫生促进局健康证明。
2.家庭移民积分:社区贡献可兑换PR资格
2025年实施的积分制移民体系中,家庭纽带贡献占10分。例如,配偶考取新加坡职场技能认证(WSQ)可加5分,子女就读政府学校加3分。此外,参加社区义工满200小时可兑换5分。
四、避坑指南
1.把握窗口期:大选前的黄金申请期
预计2025年5月大选后政策可能收紧,建议优先提交以下申请:
EP/SP:趁薪资门槛尚未全面上调,2025年1月前提交可锁定旧标准。
自雇EP:无行业限制,12个月内获批,适合企业主及自由职业者。
PR:大选前审批速度加快,留学生、跨国婚姻家庭通过率提升30%。
2.材料准备:细节决定成败
薪资证明:需提供近6个月工资单,基础工资占比需>90%,加班费、股票期权不计入评分。
学历认证:海外学历需通过新加坡教育部(MOE)认证,建议提前3个月办理。
健康文件:肺结核筛查需采用血液检测(IGRA),PPD皮试不再被接受。
3.长期规划:从签证到公民的路径设计
EP转PR:建议在EP获批后12个月提交申请,重点突出行业紧缺性(如半导体工程师可享快速通道)。
公民申请:2025年起简化材料,取消外国身份证要求,但需提交过去3年纳税记录及社区参与证明。
新加坡正以全球人才实验室的姿态,重新定义移民规则。对于高技能人才而言,2025年是抢占政策红利的关键一年——EP薪资门槛的上调意味着竞争加剧,但Tech.Pass、自雇EP等新通道也创造了更多可能性。建议提前规划,充分利用电子政务工具,并关注大选后政策动向。
记住,新加坡的移民政策从来不是单向选择,而是一场人才与城市的双向奔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