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特朗普政府于当地时间6月18日恢复办理外国学生签证,但新增了对社交媒体账户的审查要求。根据美国国务院通知,所有申请F(学术学生)、M(职业培训学生)和J(交流访问学者)类签证的申请人需将社交媒体账户设置为公开状态,并接受领事官员对其网络活动的全面审查。若申请人拒绝公开账户或隐瞒信息,可能面临拒签风险。以下是政策的详细解析及相关影响:
一、政策核心内容与执行细节
领事官员将重点筛查申请人社交媒体中是否存在对美国政府、文化、机构或立国原则的敌意迹象,包括但不限于批评美国政策、支持特定政治团体或涉及敏感议题的言论。审查不仅针对首次申请者,还覆盖已提交申请但尚未面谈者、被豁免面谈者,甚至已通过面谈但未获批的其他条件合格申请人。
具体操作中,签证官会要求申请人提供过去五年内使用过的所有社交媒体账户名称,并建议将账户设置为公开以便审查。若部分内容仍为私密状态,可能被视为回避行为,进而影响签证结果。审查过程中,领事官员会对相关内容进行详细备注并截图保存,以防信息被删改。
该政策是特朗普政府强化国家安全审查的延续。2025年3月,国务卿鲁比奥曾指示领事官员对部分申请人实施社交媒体审查;5月暂停面签程序以制定更严格的审查指南。此次恢复签证办理的同时升级审查,被舆论视为特朗普政府打击反犹主义和压制异见的手段之一,尤其针对哈佛大学等高校的多元化、公平和包容政策。
二、对留学生群体的影响
1、拒签率上升与寒蝉效应
近年来,美国学生签证拒签率显著攀升。2023年数据显示,学生签证拒签率达36%,几乎是其他非移民签证的两倍。中国作为赴美留学生最大生源国,受影响尤为突出。自2020年特朗普签署第10043号总统令以来,已有超过5000名中国学生因军民融合相关专业背景被拒签或遣返。此次社交媒体审查进一步加剧了这一趋势,尤其STEM领域(如人工智能、量子计算)的学生面临更高风险。
实际案例中,部分中国学生因社交媒体中提及对机器学习的兴趣、参与学术讨论或涉及敏感地缘政治话题,被认定为潜在安全威胁而遭拒签或遣返。一名就读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中国学生因在微博分享对中美科技竞争的看法,签证被取消并被要求离境。
2、学术自由与校园生态冲击
美国教育界担忧审查政策可能异化为政治立场测试,导致大量合格申请者被拒。美国教育委员会(ACE)指出,严格审查可能削弱美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吸引力,威胁其全球领先地位。哈佛大学等高校因政策被迫取消国际学生招生资质,直接影响数千名在读学生的合法身份。此外,国际学生通常支付全额学费,其流失将导致美国高校年收入减少数十亿美元。
三、法律争议与国际反应
中国留学生已发起多起法律挑战。2025年4月,四位来自顶尖学府的中国学生联合起诉美国国土安全部,指控其未经正当程序撤销签证,并申请全美范围内的临时禁止令。原告律师指出,特朗普政府的行为缺乏明确标准,且中国留学生在被取消签证的案例中占比超过90%,存在明显的针对性。类似诉讼还涉及伊朗、印度等国学生,凸显政策的普遍性争议。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强调,中美教育合作互利共赢,反对将其政治化,要求美方切实保障中国留学生权益。中国驻美大使馆已多次敦促美国政府停止对中国学生的歧视性政策,并协助受影响学生通过法律途径维权。
四、申请建议与风险规避
1、社交媒体管理策略
提前清理社交媒体中涉及政治敏感、种族歧视、暴力或对美国政府的负面言论,避免提及敏感专业(如核技术、无人机)的研究内容。
在签证申请前将账户设置为公开,但需注意部分平台(如微信、抖音)未被明确纳入审查范围,可优先使用这些平台分享个人动态。
避免将社交媒体账号与学术或职业资料直接关联,降低信息交叉风险。
2、材料准备与面签技巧
确保存款证明覆盖首年学费及生活费,并提供父母收入流水等辅助材料,避免因资金不足被拒。
在面签中清晰阐述国内职业机会、家庭联系等非移民倾向,例如提及已获得国内企业录用函或家族产业待继承。
若被问及社交媒体内容,需冷静回应,强调个人观点的学术性或中立性,并主动提供无敏感内容的账号供审查。
3、法律救济途径
若被拒签,可通过美国国务院领事事务局提交书面申诉,要求重新审核。
联合其他受影响学生发起集体诉讼,或委托移民律师挑战政策的合宪性。
联系就读或录取院校的国际学生办公室,争取校方出具支持信或协助法律程序。
当前政策已引发美国高等教育界的强烈反弹。多所高校联合呼吁政府放宽审查,强调国际学生对学术创新和经济贡献的重要性。然而,特朗普政府的强硬立场短期内难有逆转,尤其在2025年总统大选临近之际,政策可能进一步收紧。
对于留学生而言,需密切关注美国务院官网及使领馆公告,灵活调整申请策略。建议优先选择对国际学生友好的院校,并做好备选方案(如申请加拿大、欧洲高校)以应对突发政策变化。